飞机维修理念的演变史

来源: 本站 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13

飞机维修理念的演变史

一、事后维修阶段(1930-1950

维修理念:坏了就修,不坏不修。

这就好比一辆普通自行车,轮胎漏气或者链条掉了才拿去修,好的时候是不会去维护它。这种维修方式也叫被动维修。

这个阶段飞机尺寸小、系统简单、基本无电子设备、部件可靠性低。一旦出现故障,排故时间长,维修成本也高。

二、预防为主维修阶段(1950-1970

维修理念:主动维修,基于经验定期翻修/报废。

这阶段喷气式飞机出现,系统复杂,载客量增加,急需提高系统可靠性。定时维修项目日益增多,预防性维修效果出现瓶颈,还可能出现过渡维修。

三、可靠性为主维修阶段(1970至今)

维修理念:对不同系统/部件制定最合适的维修方式。

这阶段飞机系统、结构日趋复杂,社会对飞机系统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搞。需要寻找系统安全裕度与经济性之间的平衡点,以不同的维修工作应对不同的系统和部件。

可靠性理论、方法和工具已全面建立。在安全的基础上,重点研究哪些系统哪些部件对运行有影响,提早干预或改进。比如每年夏季空调故障多发,通过可靠性分析,制订每年旺季之前更换一次散热器,旺季期间定期清洗散热器,降低空调故障导致的航班延误。

四、预测性维修阶段(今后)

理念:在将发生故障前介入维修。

飞机新机型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,基于大数据的飞机监控系统日趋完善,民航对飞机非计划停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。基于对飞机性能参数和故障数据的持续监控,预测飞机的故障发生时间,在系统性能下降到故障临界点前介入维修。

比如采用可靠性为主维修理念时,引气系统每年都需要做引气健康检查,需要大量人力物力。而采用ECS监控引气系统,一旦引气性能下降触发温度高或引气压力低警告,即可有计划的安排适合停产时间,针对特定部件排查。还有类似发动机监控振动值偏大,即安排适合停场时间润滑叶片。即不影响安全也不影响运行,还能避免过渡维修。

 

TOP